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现代化向何处去?人类现代化的未来是怎样的图景?这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高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了符合实际的中国方案,科学地回应了困扰世界发展的时代之问。作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品质,它以特有的理念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新发展道路,创造了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范式。
自信自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之魂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遵循,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动标识。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作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创造了无比辉煌的中华文明。但是,近代以降,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古老的中华文明日趋衰落,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和屈辱。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担负起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中国共产党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自力更生、独立探索,在实践中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不依附他人,不照搬外部经验,不屈从于外部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牢牢掌握主动性和自主性,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不断开拓前进道路。同时,中国共产党注重在开放中学习吸纳,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独立自主中锻造自信自立的本色。
守正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之本
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理论逻辑就是守正创新。守正,指的是恪守正道,遵循客观规律。创新,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旧事物,创造新的事物。中国式现代化的守正指的是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就是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一条中国独特的走向现代文明的新道路。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不仅仅是对中华文明的自然延伸,更是对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而是积极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一条崭新的道路。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唤起人民群众巨大的创造力,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之汇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过程和一般规律,始终坚持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走出了一条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康庄大道。
斗争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之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斗争精神的民族。这一斗争精神是在伟大的人民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民族品格,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各个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共产党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来源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化,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今年6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章指出,“一旦确定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百年接续奋斗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过程熔铸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全过程,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浴血奋战中上下求索,历经艰辛探索,迎难而上、不怕牺牲,发扬斗争精神,不懈奋斗,最终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创造,开启了通向新文明的道路。
(作者为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之治”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启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研究〈22jd710004〉成果,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阶段性成果〈2022zsz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