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努力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增添新动能。
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2023年,江苏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1.3%、49.9%,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4%左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91.9,连续三年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67.9,连续九年全国第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厚实的经济基础。
2023年,全省累计拥有5.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超15%。全省已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82个。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海工装备等产业规模全国第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效的产业支撑。
2023年,全省创新人才总量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人才总量已超过1560万人。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04个,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1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26个,院士工作站171个,为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
江苏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促进全省创新实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三位。积极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三大行动,网络、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有效保障数据高效率流通、算力高质量供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
江苏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原始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江苏长期处于国内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沿,也将更早地面临技术供给、产业依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等方面需要突破,当前我省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然面临“卡脖子”风险。加强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挑战。
传统产业迭代升级还有待加速。传统产业一直是江苏经济的基本盘,必须保持在国内的领先优势。传统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是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一大挑战,当前江苏增长动力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仍占据很大比重,技术研发贡献度还有待提升,江苏传统产业体系需要向更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重点产业结构布局还有待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竞争日趋激烈,处于风口的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正成为竞争焦点。江苏产业体系完整,但价值链层级不高。因此,江苏要完善重点产业布局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全省各地在重点产业强企育链集群的分工,因地制宜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格局。
科技治理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当前,土地要素管理偏紧、劳动力流动不畅、资本市场与经济结构不匹配、技术市场供需错配、数据要素市场尚未成熟等问题仍是阻碍新型生产关系建立的体制机制阻碍。江苏需要加快破除阻碍各类生产要素流动的科技治理体制机制性障碍,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
推进江苏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加强科技创新原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要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突破;要培育科技企业集群,培育若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要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聚焦重大科学前沿或重大产业前瞻问题,加快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创新突破;要加强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内顶级创新中心,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技术供给。
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要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明确传统产业转型方向及路径,以链主企业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智能化改造;要发挥财政贴息、产业引导基金等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挖掘江苏科教资源优势,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推进传统产业先进工艺与方法、关键工业软件和装备研发,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加强新兴行业统筹布局,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新兴产业集群与先进前沿技术深度融合;要针对新兴产业所属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分类精准施策,构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支持机制,降低中小微创新企业运行成本,探索专业化金融服务模式;要结合江苏各地产业禀赋,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地市集群协同合作发展、优势互补。
完善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要加强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开辟江苏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增长路径,以战略高度指导前沿技术研判,编制“一图三清单”,支持优势科研单位加快战略性、前瞻性、先导性前沿技术研发突破,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要加强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技术策源 产业转化”区域协作模式,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同步发展;要结合江苏资源禀赋和未来产业发展,瞄准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和储能等前沿方向,抢占新领域新赛道。
优化科技治理体制机制,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关系。要树立变革新质生产关系的新理念。必须从理念、思路、方法等进行系统变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给予原创性成果更宽松的评估环境。
(课题组成员:南京审计大学现代审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后小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讲师郑田丹;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