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重大使命。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把中华文明发展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文化使命。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所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政治使命。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由此可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负并完成这一崇高政治使命,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中不断提升政治自信自强,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政治品格和强大政治优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持续增强中华文明的生机活力,展现社会主义文明的时代魅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战略举措,是中国共产党人丰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能够为党领导人民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而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全人类共同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世界历史使命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前进方向。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来文化凋敝、文明蒙尘的历史命运,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这就决定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党的领导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行稳致远。坚持党的领导能够确保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最重要的道路根基。世界文化激荡竞争,社会思想领域多元多样,建设道路上面临的风险挑战愈加复杂,这更加需要在党的领导下锚定目标、坚定信心、走好走稳,如此才能够保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乘风破浪、顺利前行。党的领导激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强劲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崇高伟大的事业,是具有开创性、历史性的事业,离不开一个强大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努力推动“两个结合”中不断凝聚起文明复兴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遵循和行动指南。
以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首先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坚决捍卫“两个确立”,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文化工作全过程。为此,一要建立健全党对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着力从制度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制度优势”。二要持续推动党领导文化工作的体系建设,以党的全面领导统筹各方面工作。三要从严从实加强党对文化工作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领导,把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显著治理效能。加快构建中华文明的自主知识体系,为党的创新理论注入思想动力。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指导推动中国历史阐释、社会分析和当代实践的有机融合,在总结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深远影响的标识性文明学术概念。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满足人民对于文明文化建设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讲清说深谈透。三要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和培养机制。全面深化中华文明对外交流互鉴,努力赢取历史叙事权和文明话语权。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化中华文明特质及其形态研究,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赢取历史叙事权和文明话语权练好“内功”;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彰显中华文明特色的同时体现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遵循和追求。
(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自信的生成逻辑及实践路径研究”〈23cks02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