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推动文化繁荣和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场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拿出江苏作为,展现江苏担当。
以学提能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铸魂育人
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当代对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江苏加快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不断增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高校在新时代必须肩负的新的文化使命。要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江苏高校要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上走在前列。江苏是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的交汇点,高校要积极参与大运河、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组织师生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宝贵财富,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精神上传承好。
高校可丰富各种学习形式,多渠道推进学生综合素养能力提升:在《中国国宝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中,引领师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非遗 研学 市场 旅游”新模式,在充满活力创意的市集中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创潮玩,坚定文化自信;在文旅师生助力研发运营城市夜经济项目中,感受国家的祥和繁荣;在规划生态文旅项目中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江苏高校要进一步做好大运河文物、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发挥纪念馆、博物馆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作用,结合重大活动、纪念日等开展课程开发、研学指导、志愿讲解,让协同育人走向深入。通过故事化表达、场景化呈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增强体验式、情境式育人效果。借助“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古籍热”“国潮热”,带动带领师生实现“人的高质量发展”,感受水韵江苏文化底蕴,激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以学增智慧,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践行“两创”
高校大思政课要善用社会大课堂,沉浸式感受文旅融合的显著成效,体验丰富多元的文旅业态,把创新贯穿于新文科建设和汉语言文学、文秘、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文旅人才培养当中,打开学生就业创业的视野、格局与空间。
加强研学旅行的教育实效性。要优化研学旅行设计与实施,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高校党团组织带领师生积极参与“博物知旅”主题活动,借助具有创新特质的文博资源,综合运用教育体验、文创产品、志愿服务等“大思政课”载体,感知特色博物馆与旅游相融合的精彩成果。发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效能,以党建赋能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具备红色文旅产品设计研发能力的人才,创新“红色 ”文旅新业态,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主动作为,抓住数字时代发展红利,探索电商兴农新模式,共绘乡村振兴和美画卷,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文旅探索。
深刻理解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价值。引领文旅学院师生通过“大思政课”认知文旅带动关联业态消费旺盛综合效应,即文旅行业综合带动作用强、溢出效应显著,可带动餐饮、购物、体育、文化、康养等产业快速复苏。深化产教融合共促之路,比如与文旅单位等共建防灾避险体验馆,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树牢安全发展理念。要让“大思政”走进数字文旅技术应用与创新的前沿阵地,学习并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应用在文旅领域,通过“大思政课”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善用巧思,发挥奇思妙想领略“何以中国”的灿烂文化,促进“水韵江苏”品牌与新时代文化相结合,让富有现代感融汇科技元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焕新起来、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以学促实干,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上展现高校担当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以双融双促为目标,打开视界,积极融入江苏各地广泛开展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文明实践中让传统节日更好浸润时代新人。
高校文化传承志愿者可走进历史文化街区,将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服务、运河文化、非遗文化相结合,赋予研学旅行时代内涵,在城市漫步中长知识、有收获,让非遗文化在“两创”实践中产出新经验。在共享戏曲演出、青年集市、露天电影、图书夜市等活动中,赋能“大思政课”,延伸文明实践深度广度。鼓励师生利用寒暑假回到家乡新时代文明阵地,就近就便、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阅读分享、专题讲座等活动,拓展延伸文明实践的深度广度。积极参与江苏各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等活动,传播文明观念、传递文明新风,共赴文明之约,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潮”起来,更好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火”起来、“热”起来。
高校师生也可带领中小学生相约城市书房等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举办红色经典书籍共读分享活动,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邀请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国宝的魅力,来到大剧院等“文化客厅”,用美育滋养心灵,点亮心中的文化灯塔,共享文旅融合发展的红利。与中式美学民宿、城市书房最美书店、老城厢改造、最美乡村空间等共建“美育共同体”,以人文经济学促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在以学促干中久久为功。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