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新时代,我们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既要做好经济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工作提供精神指引。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事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主义的关键性问题。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我们面对的形势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式现代化既面临着战略机遇,也面临着风险挑战,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必须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民心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才能形成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思想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变化,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人口大国,建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中国精神,引导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对于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时代新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同一个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所有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著作《人的现代化》中提出, “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现代化主体。
为中国式现代化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向国外展示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案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故事。
综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实践新形态,是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探索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金娅琳,为淮阴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号:2023sjsz1101〉“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