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光荣使命。在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江苏作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前沿地带,其现代文明建设的探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中,如何将江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明理念相结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
第一,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故事”。江苏是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的一扇窗口。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走在前、做示范,理应具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江苏始终坚持文化自信,捕捉时代之变,向世界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的“江苏故事”。一是捕捉江苏大地的时代之变,聚焦江苏在人文、科技、城乡建设、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热忱全面地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高质量发展的蝶变故事。比如,徐州贾汪生态人文转型的故事,昆曲、南京云锦、苏北大鼓、南闸民歌等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的故事,等等。二是捕捉江苏人民的时代之变,以江苏人民为故事主角,以真实全面的场景、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鲜活生动的表达,用心用情讲好江苏人民追梦圆梦的故事。比如,江苏广电总台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联合制作的《沿着运河看中国》,以一个个生活在运河沿线的人来讲述江苏故事,并特别注重通过区域化、分众化和共情化叙事,着力呈现当代中国的活力,让国际观众更加了解中国大运河,认知中华文明的历史。三是捕捉江苏文艺的时代之变,坚持全球视野,着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项目,宣传一批江苏文化名家,建成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苏文艺视听节目,推动江苏文艺出海。比如,《鉴真东渡》等多部原创歌剧、昆剧《牡丹亭》、原创歌剧《拉贝日记》等多部江苏文艺作品出海巡演,吴为山雕塑作品《马克思》《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矗立于德国,“江苏文学名家名作”外译项目主要面向欧美主流国家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取得了良好文化传播效果。
第二,厚植文化基因,多维立体挖掘生生不息的“江苏文脉”。文脉传承,弦歌不辍。江苏遗存众多,历代文献存量之丰,居全国前列。江苏文脉所展现出来的文化观念,不仅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更在多个方面对中华文明与文化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成为中华文化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江苏高度注重厚植文化基因,以“两大工程”为抓手,多维立体挖掘生生不息的“江苏文脉”。一是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聚焦于明晰江苏文脉的源头。江苏积极参与“考古中国”项目,做好长江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史前文明、吴文化、古徐国文化、六朝建康城、隋唐扬州城、大运河等考古研究工作,着重做好顺山集遗址、寺墩遗址等史前文化遗址研究发掘,以丰硕的考古发现、深入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人们对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的认知。比如,兴化蒋庄遗址发现的大规模良渚文化聚落打破了良渚文化“不过长江”的传统观念。宜兴骆驼墩遗址发掘出序列完整的平底釜让人们重新审视距今7000年到6000年的长江下游新石器史。二是实施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聚焦于摸清江苏文脉家底。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编辑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包括《书目编》《文献编》《精华编》《史料编》《方志编》《研究编》六个部分,主要涉及“江苏文化通史”“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江苏文化专门史”“江苏文化史专题”。目前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推出的《江苏文库》已出书目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让“江苏文脉”里的江苏文化基因在国家书房熠熠生辉。此外,以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为依托,开设江苏文脉大讲堂,设置省社科基金“江苏文脉”专项,办好江南文脉论坛、汉文化论坛,等等。
第三,活化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江苏标识”。江苏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原文化、异域文化与吴越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在江苏大地上交融汇聚、竞放异彩。可以说,江苏兼具南北色彩,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这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就文化遗产而言,江苏有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可移动文物280余万件;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4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56处,历史建筑196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5项。这些共同组成了江苏丰厚的文化资源。江苏在重视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江苏地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着力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江苏标识”,不断展现江苏地域文明的魅力和影响力。一是在省级层面,持续打造“紫金”文化、“扬子江”文学系列品牌,充分展现“强富美高”的形象,着力塑造“水韵江苏”标识。二是在市县级层面,发挥江苏13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优势,宣介南京“世界文学之都”、苏州“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盐城“国际湿地之都”等市域特色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着力打造更多呈现江苏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示范样板。三是在省市点面结合层面,以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切入点,挖掘和整理长江大运河沿线漕运、美食、河工、戏曲、名人等文化资源,把长江大运河的江苏文化带打造成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重要地标、人河相亲城河共融的美丽家园、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的金字招牌。
第四,传播好江苏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江苏。近年来,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工作扎实、成效突出,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尤其是在国际层面有待进一步发出江苏声音。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中国故事,传播好江苏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江苏,是加强江苏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是加强叙事创新,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要依托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生动展现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形象。要进一步加强全球各个区域、国家和不同年龄段受众需求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研究,通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让世界其它国家受众愿意听、听得清、听得懂。要适应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运用短视频、微电影、动漫和游戏等多种手段和方式传播,拉近江苏与世界其它国家年轻受众的距离,不断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善于借筒传声讲述中国故事,变“自说”为“他说”,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二是拓展传播渠道,构建多元立体的传播格局。要巩固提升现有平台质量和效果,加大传统媒体间的内容版面互换、栏目合办力度,提高节目制作水平,译制更多优秀的江苏影视剧、江苏动漫,合拍更多反映江苏友好交流、合作共赢的纪录片,在世界其它国家媒体落地播出。要打造自主传播平台,鼓励媒体、出版社、高校、国有企业以及其他企业、民间组织在世界其它国家建立分支机构和传播平台,深耕当地,形成影响。要通过开设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广泛建设自主可控、为我所用的国际传播新媒体矩阵,积极拓展海外传播渠道。要加强与世界其它国家新闻传播机构的合作交流,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联合采访以及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开展多领域合作,不断拓宽新闻传播合作渠道。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培育一批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要把新闻发言人、国际新闻评论员、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等骨干力量纳入国际传播队伍,充分激发其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多种方式培养锻炼,切实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本领。要加大专门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坚持中国立场、服务国家根本利益、了解我国国情,同时又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和精通国际谈判的“江苏通”“中国通”“世界通”。要加快涉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为向世界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中国故事,打通国际沟通“关节”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和队伍支撑。
江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只有全面深入了解江苏地域文化的历史,才能更好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有力推进江苏文化强省文明强省建设,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只有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江苏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的实践路径、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和面临的困境挑战,以此为基础提炼可供借鉴的发展策略和理论启示,才能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鲜活而富有深度的江苏样本。同时,通过对江苏现代文明实践的研究,也希望能够在更广阔的层面上促进我国各地区以及全球范围内对现代文明构建模式与路径的多元化探索,共同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江苏省委党校科社创新团队(执笔人:王金水 李潇翔 张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