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从提出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的要求到建设方案的正式出台,再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的初步形成,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文件发布后,大运河沿线的8省(市)积极推进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任务及重点工程,取得诸多成绩。根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目标,2025年要基本形成“千年运河”统一品牌。同时也要看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中,区域推进并不平衡,当前还存在内涵认识不深、融合工作不够、传承利用不强、运行机制不全等问题。新阶段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在提升社会认知、深化文旅融合、强化保护传承、加强公园管理上下功夫。
一是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社会认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命题的提出,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努力阐述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内涵和特征。但现实中人们的认知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有些人把国家文化公园等同于国家公园,实质上二者不能简单画上等号。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的一种,但与西方社会的国家公园不同,这是我国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提出的创新性概念。国家文化公园是通过整合全国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物及文化资源,采取公园式管理,发挥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功能,展现中华文化标识的特定文化空间。人们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解要进一步加深。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要遵循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这一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把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沿线的历史遗产、文物及各种运河文化资源整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建设,从而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现出打造“国家文化标识”的理念,是“国家形象”和“地方性元素”的融合体现,是“国家性建构”与“地方性建设”的有机统一。
二是深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文旅融合。文化引领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属性无疑是其根本特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在国家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发挥好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要通过运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再现,加强中国精神的宣传教育。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弘扬大运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就是通过运河资源文化价值内涵的阐释来体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引领作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进行的公园式管理是实现其保护传承利用、旅游观光等功能的实践路径。而公园式管理也对文旅融合提出新的要求。“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的培育、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的打造都要求我们做好运河文旅融合工作。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这四类功能区建设中,文旅融合区建设是发挥大运河文化、文物资源辐射效应的重要工作。大运河沿线各地文旅融合区建设一定要避免同质化倾向,要结合各地文化、文物资源实际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功能区。
三是强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保护传承。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价值目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强调不搞大开发,而是要推进大保护,强化文化的传承利用,实现文化的“真保护”。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要在“国家建设”中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这一流动的文化资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有“五大重点工程”,其中第一个就是保护传承工程。这些工程包括大运河沿线遗址遗迹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大运河主题博物馆建设、大运河特色古镇古村建设、大运河红色纪念设施建设等。各地在保护传承工程的实施中要加强本地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升人们的保护传承意识,要坚持先保护、先抢救的理念,做到合理利用,要避免大拆大建现象出现。各级各类学校也要把大运河文化的宣传教育融入到相关教育教学工作中。
四是要加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公园管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在公园式运营过程中实现对“国家文化”的有效管理,最终实现民众的文化认同。目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工作保障运行下,在沿线8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推动下,各项工作取得诸多建设成绩。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实现“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建设思路,还有许多工作要推进,这需要多地区多部门协同推进,地区间部门间的分工协作显得更为重要。已建成重点工程项目作用,特别是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弘扬,需要各地加强公园管理,明确权力责任,推动高效运营,规范监督管理。
(作者为宿迁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宿迁分院副院长)